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从安卓厂商们的涨价逻辑,到 iPhone 的“订阅制”销售

时间:2018-09-23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2010 年,iPhone 4 作为第一款登陆中国的苹果手机,在北京、上海以及中国联通的各大门店开始销售时,便凭借 4999 元的售价和颠覆式的形态,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直到今天,能够第一时

2010 年,iPhone 4 作为第一款登陆中国的苹果手机,在北京、上海以及中国联通的各大门店开始销售时,便凭借 4999 元的售价和颠覆式的形态,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直到今天,能够第一时间购入最新款的 iPhone,仍旧被很多人视为值得发 N 条朋友圈的大事,其待遇甚至超过了第一网红X茶。以至于在部分「果黑」眼中,iPhone 由于高价格、高曝光和高炫耀值形成的「装X属性」的刻板印象,成为了他们最为鄙夷的一部分。

2011 年小米手机初代发布后,国内智能手机厂商迅速崛起,用「性价比」的打法,在七年之内改变了整个智能手机的格局。然而,仍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当年 iPhone 4 的 4999 售价买一台手机用,仍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但是,以苹果为代表的手机厂商们,并不这么认为。目前苹果官网的在售机型中,4999 的预算只能勉强买到去年的 iPhone 8,还得额外加一百块。

而安卓阵营里,「性价比」也逐渐被抛弃,华为、OV 两家的旗舰售价均触及甚至突破了 5000 元大关,「顶级配置只要 1999」的年代早已不复存在。虽然小米、魅族以及华为旗下的荣耀,仍然推出了性价比十足的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仍然在持续涨价。

当 iPhone 卖到了一万三的今天,回过头看,其实各大厂商无不是想方设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涨价逻辑。

安卓厂商各有千秋的涨价逻辑

iPhone 发布会后,一张历代 iPhone 的定价图广为流传,今年金色的 iPhone XS Max 512G 几乎就是一块金砖,刺激着人们对手机价格的感慨。但是,隔壁的安卓阵营在涨价这件事上,也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目前安卓厂商的主要玩家仅剩五位,分别是华为、小米、OV 和三星。这几家为了提高价格,用上了不同的策略。

拼品牌的华为

在国内,华为的销量一骑绝尘;在全球,华为一枝菊花压海棠,第二季度打败了苹果稳居第二。再看看华为 40.9% 的同比增长率,对比三星负增长 10.4%,余大嘴吹出的未来看来还真不是梦。

如果将华为过去几年销量上的迅猛攻势,归结为一个核心原因的话,小新认为是「品牌」。

华为做通信业务起家,家大业大,早早就打出了「不只是世界五百强」的口号。涉足手机业务后,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虽说与苹果高通还有点差距,但也能称得上是「掌握核心科技」,在对抗苹果三星这些国际大牌时,民族自强的大旗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华为的肩膀上。

而华为在品牌上下的心思,也着实比其他国产品牌要多。最为成功的一项策略,便是「品牌联合」。

「品牌联合」讲求的是用其他品牌的品牌资产,影响消费者对自有品牌及产品的态度,但前提是,一定要选得对。华为的通信业务在全球尤其是欧洲大放异彩,令其品牌染上了一层「国际化、高科技」的固有印象。因此,华为在寻找联合品牌时,如何能够加深这一印象是关键。

华为选择的两家,一是莱卡二是保时捷设计,前者是成立百年的德国相机先驱,后者是与保时捷汽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高端设计工作室,两次成功的品牌联合顺利将华为全球化的品牌形象树立了起来,成为了民族的骄傲。

品牌价值影响的不仅是销量,还有旗舰产品的定价。华为 P 系列顶配破了五千,Mate 系列联合保时捷去年就达到了万元级别,在路上的 Mate 20,想来价格也不会让人失望。

目前,华为堪称国产品牌中,在高端旗舰机型表现最佳的厂商,也是三星被逼退中国市场之后的最佳替代者。不过,今年 OV 两家在高端市场上的表现,似乎能给华为一个惊喜。

用营销「升维打击」的 OV

与「降维打击」相反,OV 凭借强大的营销攻势,把中端配置卖到竞争对手高端的价格,且在销量上仍然可以战胜对方,这种神操作,称之为「升维打击」。

最近两年的小米发布会,动辄便用旗下售价 1699 的机型,吊打 OV 两家售价 3000 左右的 R 系列和 X 系列,但真要比销量,OV 可丝毫不落下风。在小米尚未触底反弹之前,甚至再早一些华为还没联合莱卡那会,OV 才是国产厂商中妥妥的双巨头。

成功的「升维打击」,让 OV 两家旗舰机出手之时,在定价上丝毫没有负担。Find X 定价 4999 起,搭配超级快充的机型 5999 起,OPPO 顺便还学了一把华为保时捷,整出来一个兰博基尼版定价 9999,价格上探的节奏丝毫不拖泥带水。vivo NEX 系列虽说在 Find X 的光芒下略显暗淡,但仍然让 vivo 的产品线探到了 4000--5000 价位。

与 OV 「升维打击」截然相反的,便是小米了。从最初的 1999,到 Mix 初代的 3299,再到如今小米 2699,小米的定价可谓一直称得上良心。但是,虽然小米价格最低,并守住了性价比的初心,但换个角度看,它只不过用了一种新的涨价方式而已。

变相涨价的小米

在「性价比」这条路上,小米走得最坚定,小米 Mix 系列维持在 3299 已足够说明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米在涨价上就不如友商那么激进。

小米上市,雷军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米是互联网公司。换句话说,小米硬件没有赚到的钱,要用软件来赚。

这对用户的直接影响就是系统内置广告。最近的头条是,小米的广告打到了设置页面,让国外不习惯这种操作的用户直接抓狂了。

去年年底,小米为 MIUI 推出的一个会员服务,也让小米用户哭笑不得。尽管从服务上看,小米提供了视频、音乐、电子书等多种内容消费,但是去广告业务同样被绑定在这一服务中。这不,你买手机省下来的钱,转头还得充卡买会员,转头来貌似也没便宜多少。

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小米的铁人三项,就是硬件省下来的钱,用软件赚回来。但是,或许用户愿意多花点钱,换一个纯净一点的系统体验呢?

涨价全靠屏幕的三星

最近两代的三星产品,学着苹果走起了「挤牙膏」的路线。硬件没升级,软件也没什么创新,转了一圈,好像就价格贵了一些。Note 9 售价 6999--8999,颇有点「不能涨硬涨」的架势。

不过,三星目前的曲面屏,以及传闻中即将到来的折叠屏,是三星涨价的源动力。明年能不能跟上苹果一万三的步伐,就看三星的屏幕能不能叠起来了。

华为 OV 加三星,安卓阵营的五大巨头,用各种方式,实现自己涨价的目的。转眼看向苹果阵营,苹果涨价的逻辑,已经显示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

iPhone 初显的「订阅制」

当国产安卓厂商用各种方式,将旗舰售价上探至 5000 元时,苹果却在最新的发布会上,将新机的起步价定在了 6499 元——传闻中定位廉价版的 iPhone XR,丝毫没有廉价的踪影。

至于两块最低 8699 最高 12799 的金砖,已经更是突破了穷苦老百姓们的想象力,偏偏发售之后黄牛加价最狠的,还是被称为「皇帝版」的 iPhone XS Max 512G,显然供少需多。

关于「苹果凭什么卖这么贵」这个问题,答案有很多,从苹果角度讲,无非是 iOS 的系统独特性,手机中不可替代的生产力工具,苹果以 iCloud 为核心的生态体系,以及品牌价值。

从消费者心态讲,「一块钱买一分货,十块钱买两分货,一百块钱买三分货」,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反正,iPhone 就是越来越贵,还卖得越来越好,市值过了万亿,任谁说什么道理都没用。

但是,唯一把这个问题想得明白的,是那个被果粉斥为「沾满了铜臭的商人」的蒂姆·库克。最近,库克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如下的态度:

iPhone 卖 1500 美元贵吗?不贵。

第一,它代替了你的数码相机,录像机,音乐播放器等等一大堆数码产品,多合一的设备卖这个价格一点也不贵。

第二,人们想要最具创新力的产品,iPhone XS 系列无疑就是,做到这一点自然不便宜。

第三,大多数消费者购买一个 1000 美元的手机,不是一口气买的,而是每月 40 美元,每天大约只要 1.4 美元。

第三点是库克过去几年来重复了许多次,又被嘲讽了许多次的说法。把 iPhone 价格平均到每个月、每一天,进而证明它似乎没那么贵,这种说法显得过于简单幼稚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库克这么说,并不是在阐述一个假设,而是一个事实。分期购买,这种带着「订阅制」痕迹的销售方式,苹果在美国市场已经使用了很多年。这项打着优惠服务旗号的活动,被命名为「iPhone Upgrade Program」。

尽管这项活动几年前已经在国内上线,但是相比美国市场,最关键的一项优惠——免息分期,被弱化且更改为常规的分期付款,需支付利息。

而在美国市场,成熟的信用卡体系和消费习惯,让「iPhone Upgrade Program」显示出了纯粹的「订阅制特性」。用户以免息的方式分二十四期支付新手机的价格,支付第 1--12 个月之后,恰好新机发布,将旧手机还给苹果抵扣第 13--24 月的分期费用,然后入手新 iPhone,开始新的一轮 24 期分期支付。

看似复杂,但归结的流程本质上,只需要每月支付一定费用即可——这与 Apple Music 的订阅制,实质上又有什么差别?

而这种方式,足够支撑苹果将 iPhone 卖的更贵,比当前的一万三再贵都无妨,一个月多 10 美元,二十四期就是 240 美元,涨价就这么简单。

不过,目前这项服务只在美国上线,国内的「年年焕新」本质上有差别,毕竟国内信用卡分期的用户习惯远没有形成,同时贷款的利息也会严重影响这项活动的根本意义。但是,支付宝之类的支付工具,或许会是苹果在中国进一步推行「订阅制」的突破口。

目前,「花呗」「京东白条」等一类分期服务已经成为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当苹果在国内售价已经高达一万三时,如果未来几年要继续涨价,「订阅制」必然会是其利器。再进一步,如果苹果绕开第三方服务,自主推进分期的消费方式,那么就成了完全的「订阅制」,而苹果将彻底转型为服务型公司,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订阅制服务。

而库克将会继续重复自己的涨价后并不贵理由:你只需支付数十美元,即可享受最新的 iPhone,比新还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