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嫦娥五号参与者出席《新浪一年一讲》 深度对话探索未知的星辰大海

时间:2020-12-28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12月26日,以“向光而行,人生不妥协”为主题的新浪一年一讲活动在北京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李海涛、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全国青联

12月26日,以“向光而行,人生不妥协”为主题的新浪一年一讲活动在北京举行,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李海涛、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全国青联委员卢亮亮出席活动,并参与“星空无限,探索不止”年度重磅对话,带来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探梦畅谈。2020年,嫦娥五号顺利发射并成功回收,这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在中国航天事业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的参与者,李海涛、卢亮亮表示:航天是一个“好奇心”的事情,一个民族要发展,一定要有好奇心,去探索未知的希望,这也是民族的希望。下一步,中国航天人还将继续探索载人上月球,甚至是火星探索计划,以“不妥协”精神让中国人的脚步走遍太阳系,最终能够走出太阳系。

以下为新浪一年一讲官方整理的“星空无限,探索不止”年度重磅对话全文。

主持人: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刚刚执行完嫦娥五号探月测控任务的总设计师李海涛先生和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高级工程师、全国青联委员卢亮亮先生。

非常荣幸地将李海涛和卢亮亮请到现场,来进行我们这一轮的年度对话环节,我想先请两位各自用简短的话来介绍一下自己主要的工作。

李海涛: 我是探月工程从事测控总体设计工作的,目前担任的是探月三期测控与回收系统测控任务的总设计师。

测控简单地给各位朋友介绍一下,就是对卫星的测量和控制,打个比方就像我们放风筝一样,测控系统就是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线。

卢亮亮: 我是做航天工程总体设计的。我理解我自己的工作,更多地像是搭积木,就是把运载火箭、探测器包括测控各个系统组合在一起,让它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同时我们也是负责规划和论证,就是关于我们国家将来要怎么走,怎么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更大的目标。

主持人 我们听懂了,卢亮亮是总体的搭积木,李海涛是放风筝,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它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的科学体系。

第一个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嫦娥探月计划已经到了可以回收土壤标本的阶段了。接下来,请卢亮亮预测一下下一步可行的,比如说我们明年、后年可以看到的,我们的任务都有哪些新的成果,可能会出现。

卢亮亮: 像咱们深空探测这种旅程肯定是不会停歇的,嫦娥四号到了月球的背面,这次又把月壤给取回来了,我们下一步可能会到月球的南极去。因为现在一直在预测,包括我们探测数据也是说月球的南极可能会存在水,如果有水的话就说不定存在生命,这是认知方面的一个极大的发现。

另外,咱们现在天问一号正在去往火星的征途中,如果到达火星之后,我们会向更远的地方去。比如说到木星或者到小行星去,更远我们可能会到太阳系的边界去,看一看太阳系之外是不是有未知文明。

李海涛: 我个人觉得深空探测来讲,我们中国人的脚步应该是能够走遍太阳系,最终能够走出太阳系。

主持人: 这都不是愿景和梦想了,是我们实实在在正在做的事情了。

我们说行千里,行万里也要从脚下的一步步开始走。包括这次,其实很多的朋友们也特别关注一点,我们跑到月球上去,把月球上的土壤、岩石带回来了。看上去好象蛮简单的,但是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个不简单,能否给大家聊一聊,我们这样一个看似简单,但它其实关键的技术和实现步骤都有哪些,这里面我们突破的技术难点又有哪些呢?

卢亮亮: 从咱们整个任务来说,总体上来说咱们有一次的对接,有六次分离,有两种采样方式,有五次的样品转移,还有11个飞行阶段,我相信大家从这些数字当中就可以感受到咱们嫦娥五号这次的任务有多么复杂。因为咱们从近地卫星来说,相对来说我打上去以后它就会到轨道上去运行了,不会有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

具体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说,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有5个国内的首次:

第一,首次在月球表面来进行这样一个采样和封装。这跟在地面上肯定不是一样的感受。

第二,在月球表面进行自主起飞、准确入轨,要走到月球的轨道上去。

第三,在月球的轨道上进行自主地交汇对接,这都是人没有参与的。

第四,咱们带着月球的样品,采用这种半弹道式跳跃的方式返回地球,这个可能大家在新闻里面也看得比较多,因为这种技术其实可以说是达到了世界的领先。

第五,到达地球以后,有了地球的存储、研究和分析的这么一个系统。

从大面上来说的话,应该是有这么几大块。

其实也可以说几个具体的点。比如说现在咱们月球轨道交汇对接的时候,咱们也有载人航天的空间站有这样一项技术。但是大家就会问我们,这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其实在近地轨道的时候,它和空间站之间是一个小个子追大个子的这么一个过程。在月球轨道上就不一样了,咱们其实是一个大个子去追一个小个子。

打一个比方,我一个500斤的壮汉去追一个小姑娘,我肯定一撞她就飞走了,你很难去捕捉到她,这个时候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抱爪式弱碰撞这样一种技术,尽量非常精确地控制它,轻轻一碰我们两个就组合在一起了,所以网上也都说这叫千里之吻,我觉得这就是这样一个特点。

主持人: 其实航天人也很浪漫。不过我们浪漫地书写,那都是宇宙尺度的,动辄都是一个天文单位这样一个尺度。

我们刚才听了卢亮亮的介绍,总体的角度是非常复杂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这么多种的选择、过程和流程。但是这些流程和过程,实际上也确保了我们在整个升空以后后续各个环节的顺畅。这个顺畅李海涛老师也是特别感慨。今年我们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努力,这个可以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我们做了哪些特别细致的前期努力。

李海涛: 比如说我们从测控顶层的设计来说,包括卢亮亮讲的交会对接、返回,我们都做了非常充足的预案,做了各种冗余备份的手段,当然最后的结局很完美,我们做的预案、我们的冗余备份手段最后都没有用上,我们最后的任务实施得是非常完美,但是在这之前,我们的这些预案、手段,都是必须要考虑到,必须要准备好的。我们对我们的要求来说,是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不能有一点差池。

主持人: 而且这种万无一失往往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人员满世界的跑是吧?我听说你曾经最远的时候飞了2万多公里,给大家讲一讲。

李海涛: 这个故事是这样,为了实现我们探月三期嫦娥五号任务月面采样返回的任务目标。我们在探月二期的时候,在国内建了两个深空站,一个在佳木斯,一个在喀什,它能够提供到月球覆盖的范围,从时间来讲大概只有60。大家都知道随着地球的自转,我们国内转过去以后,月球我们就看不到了,就没有测控的支持了,它这个采样又是48小时连续不能中断。当时在2009年还在论证的时候,就提出了,当时我在论证组就提出了要在南美洲选一个点来建我们国家的第三个深空站。

今天下午我跟卢亮亮交流的时候还说,嫦娥五号探月三期历时10年,是指从2011年1月份立项,到今年12月份完成任务。但是我跟他说,我的工作是11年,我们南美站址的选址,其实是在2010年的1月份启动的,当时我们第一个团去了阿根廷和智利就进行初步的接洽和选址。前后一共去了5次阿根廷,每次就像包老师说的,单程2万多公里,在飞机上的时间大概有20多个小时,非常地辛苦。

而且因为在国外选址,不像咱们国内相对比较容易一些,比如说涉及到当地的法律问题、政府。阿根廷是一个联邦制的,你省里有政府,国家还有政府。另外还涉及到比如说当地还有民族问题、印第安人的问题等等很多的问题非常复杂。

所以,我们当时选这个点确实是非常艰难,历时2年半,因为我们是2010年提前一年启动选址,最后到2012年的1月份、2月初,这个点才定下来,最后连协议带最后国内报批走完手续,都已经到了2012年的6、7月份了,最后我们这个建成的时候,已经是2017年的1月份了。

其实你看如果我们前面不抓紧,按照原来的计划我们是2017年年底执行嫦娥五号任务的,其实我们时间还是很紧迫的。

主持人 北京正对着直接下去,那边就是阿根廷。正好绕着地球半圈。其实李海涛老师当时带着同事们,两年半的时间,前后5次这样的奔波。而且我们其实也能读出很多的信息来。

你看我们整个嫦娥的探月工程是交替并行进行的。就是一期在这儿、二期在这儿,三期同步进行。其实有些可能目前涉及到还不适合公开的秘密和机密我们暂时不谈。但是我们要对中国的航天人有信心,下一步已经在并行建设之中了。

说到这儿,其实说到了一个国际合作的问题,很多网友都注意到,在这次嫦娥五号的探月过程当中,欧洲航天局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大家合作得也很愉快,卢亮亮能不能给我们聊聊国际的合作,来促进整个探月工程成功的这方面。

卢亮亮: 从国际合作这个角度来讲,咱们国家走到今天这一步,是一个开放的态度,嫦娥四号上,我们搭载了很多的国际载荷,包括德国的、瑞典的。在这些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合作方面,我觉得是大家相互地促进。

对于嫦娥五号来说,我觉得主要是在测控领域,大家之间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这个还是让李海涛老师具体介绍一下。

李海涛: 嫦娥五号我们和欧空局的合作,其实是从我们探月工程最开始就建立了这个联系。我们这次任务是利用了欧空局在南美洲的一个地面站,还有也在阿根廷的另外一个地面站,给我们做了一个冗余备份。对于测控系统来讲,它的这种可靠性保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我们有些位置,比如说我们可能就只有一套设备,可能我的要求很高,为了更可靠地来保障任务,我们当时协调了欧空局给我们做一个冗余的备份。

未来合作欧方也表达了一个愿望,就是后续的我们这些地面站,包括我们在阿根廷的深空站。将会为欧空局后续的探月或者深空探测任务,要提供一个相互的交互支持。就是我们也会为他提供这种测控的支持服务。

主持人 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我们过去一直在说,航空航天、深空探测,标志着一个国家强大的竞争力,彼此间也是国力的体现。但是现在整个的行业产业的发展、科技进步也发生了一些新的篇章,比如说刚才提到的马斯克他的猎鹰火箭,SpaceX的一些优势,他其实标志着民营企业、民营公司也开始参与到航空航天的这样一个大的交响曲之中,包括咱们国内也有不少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

对我们来说,如何让我们的国家队,还有民间的公司和企业队,共同协同来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卢亮亮有什么观点和看法。

卢亮亮: 我觉得对于航天来说,现在也是一个逐步开放的态势。可能以前的时候来看,相对来说门槛比较高一些。所以大家民营企业进入的比较少。但是随着咱们国家技术实力、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培养了很多的工程技术的人才。这样的话就有一个基础,就像美国一样,为什么他的民营火箭公司能够大力地发展,那是因为有了非常强大的工业基础,而且有了非常强大的专业人才的储备。我觉得咱们国家走到今天这一步,有了这样一些民营公司参与进来,这是自然而然的,同时也是国家一直在积极地鼓励和倡导的。对于我们深空探测来说,其实相对来说门槛会更高一些。包括像李海涛总负责的测控系统,包括像对一些空间环境的辐射,元器件的可靠性,我觉得目前来看的话,参与还少一些。但是也一直有高校或者民营公司积极地努力,包括像我们后续已经对社会公开征集的,就像嫦娥七号的任务,就是准备到月球南极去,也是在征集有没有一些公众可以参与进来的这样一些载荷或者产品,希望能够通过国家队和民营企业有更多的互动,这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主持人 其实整个的技术,就是国家队是大母鸡,带着一帮小鸡往前走。

卢亮亮: 国家队是去攻坚克难,有了这些基础,我把这些关键技术给攻破了,但是后续要进行产业的转化或者说是要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服务于社会,还是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

主持人: 说到这一点,我们将话题再进一步引向深入。

在网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讨论的声音,当然有不同的声音我觉得才是正常的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来说,这个声音从两弹一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后来凡是搞大工程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观点说,我们是不是要花这么多的钱,不断地把东西送到太空去,不断地把人送上去把东西取回来,还不如把这些巨大的花费投入到民生,各种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上来。

这种观点我个人认为,它有一定的市场必定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我并不认同,我想听听二位航天人,你们怎么评价、评论、回应这样的观点的。我们对航空航天的投入,值在哪里,是否值得。

李海涛: 从发展航天的角度,我觉得可能还是要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新兴的技术出现的时候,你这个国家是否发展这个技术,其实是关系到你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问题。所以当年毛主席决策发展两弹一星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否则的话没有我们今天的国际地位。

第二,从航天的角度来讲,我举一个例子,类似于过去的大航海时代,这些列强拼命地发展他的航海技术。最开始的时候他未必知道他一定能拿到什么,但是他有了这个能力,当发现了利益或者是资源的时候,他马上就能够占有了。等别人发现了有这个利益、有这个好处,你再去发展的时候,你一定会被限制。

所以,我觉得像最早在嫦娥一号的时候,孙家栋院士讲,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工作,其实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是能力的建设,我个人也觉得并不是说我现在就是像嫦娥五号,我拿的样品,这个样品有多大的用途,能够带来多大的效益,其实并不是。

我个人认为我们具备了这种能力以后,如果以后我们在月球的这种探测,包括以后小行星,包括火星,我们发现了可以被人类能够利用的资源或者说有一些更好的东西在里面的话,中国是有实力、有能力去拿的。就像以前南极一样,没有南极考察的能力,南极会人家都不会让你参加的。

主持人 首先是I Can才能I Do。

卢亮亮: 刚才李海涛总从战略层面给大家做了一下分析。

从我自己个人的理解上有这么几个。第一个也是刚才李海涛总说的那个,在我看来探索未知首先就是咱们国家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关键的变量,就是刚才提到的,在大航海的时代,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是你去探索才有可能。就像我们现在的深空探测,就是处于这样一个新的大航海的时代,你也不知道你未来会发现什么,这都是不确定的。

另外从经济效益来说的话,我觉得其实航天技术是大量地使用在了咱们民生之中,为经济的发展也是带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像NASA早年的那些技术,包括医学上使用的一些监测仪、血压计什么的,早期也是为了给宇航员做监测来设计或者说进行生产促进的。包括像这些网络技术,当年其实也是为了提高相互之间的沟通,包括像这些集成电路,在早期也是无人问津的,也是国家来支持。

第三个,航天是一个好奇心的事情,我觉得一个民族要有发展,首先要有足够的好奇心,不是说只追求我眼前能够得到什么。比如说像我们做一次火星探测,短期内我可能是没有什么应用发现,但是让这个民族都产生了一种去探测未知的渴望,这也是咱们民族所需要的。如果说能够使得国民的素质有整体的提高,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值得的。

主持人 为我们民族的好奇心,好胜心鼓掌。

同时作为一名发烧友,摄影发烧友,我再帮二位老师补充一下航空航天带来的变化。

我们的女同志们很多,特别喜欢自拍。数码摄影机、数码照像机就是最早用于航天,柯达是全球第一个开发出当时我们的数码相机的系统,但是柯达没有用于民用,就是用于太空、用于航空航天。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航空航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能够不断地转化、不断地向下,尖端的技术突破以后向下民用化、转化再市场化,所以说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隐形的推动力。

另外一方面,刚才像卢亮亮总说的,好奇心也很关键,焕发引起我们民众的好奇心,还需要两位老师有另外一个角色,你们还都是科普大师,李海涛老师给我们讲讲,你在做科普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感觉,有什么好玩儿的故事。

李海涛: 我做科普的时候,有两个方面:

方面一:我们在“我们的太空”平台上,定期推出一些跟我们的专业、任务密切相关的一些科普文章,这是我们日常的一个工作。当然也是业余的,不是我们的主业。

方面二:在像五号、火星这些任务成功之后,我们会被邀请到一些中小学给学生做一些科普的报告。在做这些报告的时候,我有一种特别深的感触,特别是让一些同学们来提问的时候,我觉得现在我们国家的中小学生航天感特别强,有很多的同学问的问题很专业。而且这个思路也非常开阔。而且我有一个比较深的感觉就是通过我来做一个这种科普的讲座,能够激发他的科普的热情,或者他以前对我们航天并不感兴趣,通过我们的讲座比如说几百个学生、上千个学生,可能有一两个人通过我们的报告,能够让他立志以后从事于我们航天事业的话,这个就是非常值得的。

有一次我们在科普的媒体交流上,当时我和咱们的第一个女航天员刘洋也有这样一个共鸣。

主持人: 说不定今天我们很多年轻的朋友们,对航空航天的兴趣和关注可能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但是这里面我又有一个好奇,二位当年是怎么选择了航天这样一个路线作为自己人生职业的选择呢?

卢亮亮: 其实我选择航天是比较偶然的机会。我是一个从小立志学医的人,只是说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上了一个理工科的学校,等到我本科毕业之后,才真的是看到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事业的发展,我自己对它产生了兴趣,所以等到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就转了专业读了飞行器控制方向,毕业之后一直负责咱们国家火箭的总体设计,后来转到了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做这样深空领域的总体设计。

所以我觉得,为什么我说好奇心非常重要呢?对我自己来说也是这样的,纯粹是因为出于偶然的喜欢,觉得有意思。当年真的没有想那么多。因为进入我们这个行当的话,收入不算太高,尤其是比如说跟外企或者说是像我其他的一些同学,做IT什么的。我觉得这是人生的选择,对我来说特别有意思,好玩儿。

主持人: 幸福而且荣耀。李海涛兄,据我所知你是很早就对航空航天非常感兴趣的。

李海涛: 最早航天对我产生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1990年的时候,央视最早播过一个美国拍的,早期七十年代海盗号系列火星探测器拍的一个火星表面很多的视频,包括图像拼的一个纪录片,我不记得是BBC还是哪个频道,可能是翻译过来的比较早,我那个时候上高中,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是周日下午大概是6点到6点半播,我7点钟要去学校上晚自习,我当时一直坚持到最后我看完了才走。当时是第一次看到人类拍摄到的这种神秘的火星的红色的地外天体的表面,包括它的整体情况,当时对我高一的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震撼、非常冲击,这个印象对我来说非常深刻。

在我工作以后,我本来是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工作以后早期是做载人航天测控设备的总体工作。就是因为对更深远的这种太空感兴趣,结合了当时从事的专业,也自发地学习了关于国外的一些深空测控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也做了几年的积累。所以我在2004年嫦娥一号项目立项没多久,我就被调到现在的单位,来从事探月的这种深空测控的总体工作。

主持人 就是正式入坑了。然后一头扎进去就一直熬到现在,伴随着整个嫦娥探月工程的开始。

李海涛: 是这样的。

主持人 其实让我特别感受很深的一句话就是,最近随着我们嫦娥五号的探月工程,一些我们的老专家、老院士也还奋战在第一线的,他们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都不约而同提到一句话,说最令他们感慨和欣慰的是,我们中国航天人的新一代,中生代也好,年轻的一代也好,都能接班了,这其实是他们最欣慰的。对这样一个前辈的评价有没有压力。

卢亮亮: 我觉得其实航天咱们国家这些年之所以发展得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才培养得好。像我们去俄罗斯的时候经常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还工作在一线,他们对咱们非常羡慕。我觉得这也是因为咱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这些能力让我们来从事这样一个事情。

然后说到梯度,我们李海涛总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从2004年加入到探月的,到现在为止16年,我觉得他是元老,也是我们的功勋,他更有发言权一些。

李海涛: 我是从2004年那个时候31岁加入到探月工程,一干就是到现在16年。而且按照咱们嫦娥五号任务胡浩总设计师给我的定义是,我是在探月工程当中成长起来的,而且不光是我,包括我的团队,就是我们国家深空测控总体的团队,除了我还有几个70后,基本上就比较靠后了,就是70末,还有剩下的就是80初、80后,现在还有90后。比如说前天“我们的太空”宣传的我们团队三个年轻人“测控三兄弟”,两个都是87年的,还有一个是90后了,非常年轻,我们整个的梯队已经形成了。

主持人: 其实不单是在航空航天的事业里面,在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我们看到我们的年轻人都在一代代成长起来,这其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持续兴盛的希望所在。

卢亮亮: 其实要是有机会的话,我觉得应该让李海涛总展示一下31岁和现在对比的照片,他真的是见证了我们国家深空探测从零到现在作为国际上的强国这样一个对照和发展的过程。

主持人 刚才大家都反复提到了好奇心这三个字,也是快到我们这个对话的结尾了,这个好奇心我们提一个略带挑战的问题。抛开我们现在具体的工作不谈,我们是一个航天人、科技人,也是科学家。如果有这么一次机会,我们可以进行一次伟大的穿越,穿越目的地未知,可能是并行宇宙,也可能是未来时空穿越。但是伴随的风险也很大,我想请问二位,你们愿意穿越吗?

卢亮亮: 我首先觉得这个问题在我这儿假设不太成立,不是我愿意不愿意穿越,而是能不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去穿越。在我看来的话,如果有这样一次机会,我觉得是一种巨大的信念,也是巨大的荣耀。因为在我自己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去为人类做一次探测,这是无比荣耀的事情。

主持人 我从小每次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尤其是跟航空航天有关的科幻片的时候,其实也蛮激动的,为了人类的进步,真的是这样。

李海涛: 我要是再年轻10岁或者是再更早,31岁的那时候,我觉得我的选择可能和卢亮亮是一样的。那在我现在这个阶段,其实我更主要的责任还是如果卢亮亮去了,我怎么保障他能够顺利回来。

主持人: 刚才这样的一个问题,它具有很强的假设性,但是另外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也想把我们今天的对话,最终收尾的问题收到看似和航空航天没有关系的这样一群人身上,就是我们航空航天人的家人、家属、亲人。

据我所知,我们每一代航天人由于工作地原因,要大量的时间扑在工作上,其实对家里亏欠蛮多的,刚才我们还聊,李海涛老师的太太每天要驱车单程25公里往返,他上班800米步行,为了照顾李海涛老师的工作。同时每次他出差到南美,一下子好几个月。这点先从感谢自己的家人开始,然后也给大家讲讲我们航空航天人背后支撑他们的亲人的小故事、小片段。

李海涛: 我觉得对家人来讲,亏欠还是很多的。像包老师刚才讲的,我们出这种长差,像选址这种工作,我最长的一次,去阿根廷选址定点的时候是去了40天,2012年的1月份一直到2月份整个跨了春节,也是我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在国外过春节我们那个团6个人。那个时候父母还在帮我带小孩,那时候小孩小,爱人也是高中的老师,还当班主任,非常忙、非常辛苦。

所以说,我们住得比较远,我们在航天城那边住,每天驱车来回50公里,单程就25公里,这个强度也是很大的。

咱们在北京住的朋友都知道,北京上下班堵车是很严重的,开车也非常辛苦。所以我觉得包括对我的爱人,包括我父母,我觉得亏欠真的是很多的。特别是在您刚才说我最困难的时候,像选址这种,去最短的一次我们应该都是15天,我印象中昨天回忆了一下,一共前面5次,有2次是正常回来的15天,剩下三次全部都延期,我们一延就至少是一周。然后最后那次延了好几次,延到40天。确实那个时候家里面所有的事情,包括小孩的事情都落在家里人的身上了。

主持人 虽然今天我们没有直播,但还是感谢一下你的夫人和家人吧。

李海涛: 非常感谢我的爱人,我的小孩,包括我的父母以及我的岳父母,在我整个事业的生涯当中给予我的支持和理解,谢谢。

卢亮亮: 其实在这个问题,我本来是没什么发言权的,以前我自己单身的时候,我经常是说走就走,因为没有牵挂,没有这些羁绊。但是有了妻子和孩子之后就不一样了,这次在执行嫦娥五号任务的时候,真的是有了切身的感受。一旦家里面有了牵挂之后,突然告诉我说你要在哪天就必须要出发执行任务了,我心里面,其实走的那一刻还好,但是一旦到了发射场执行任务,我就会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每一天其实都想着跟家人打一个视频、打一个电话。但是到了任务现场以后,你往往是顾不上,可能等到你把今天的工作做完,已经是深夜的一两点、两三点,这都是常态。包括像我们有一天晚上的话,就是为了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好,都是直接到了凌晨的4点多,然后第二天的6点钟又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所以根本顾不上,这个时候才真正感受到家里人为自己的事业、为了我们的工作付出了多少。就像我现在的话,宝宝基本上都是我爱人在带着。我母亲帮忙做一些配合。在这个时候才开始感受到,确实一个人的事业的发展,真的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一定是他整个家庭在默默付出和默默支持的。

主持人 别忘了对着镜头感谢一下你的家人。

卢亮亮: 我就是感觉自己还蛮幸运的,我妻子特别贤慧,对于我的这些很多看似无理的要求,根本没有任何的阻挡。而且是在背后一直都默默地支持着我,所以在这里我也真的是需要感谢她,同时也是感谢我的父母,为了我们这个小家庭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也一直在帮助我们,感谢他们。

主持人 谢谢,其实正是由于我们这样的一代一代的航天人以及在他们的身后默默支持无私奉献的一大批亲人和家人的支撑。才铸就了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不断的辉煌。

刚才其实我们在谈论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李海涛老师也说了,我们的整个的探月、深空探测,我们这些举国的工程,其实它带来的是战略意义和持久意义,我们掰着指头算一下,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我们的国家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最起码办了三件大事儿。

第一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有效地防控住了。这一点真的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事情。

第二件:包括但不限于以嫦娥探月为代表的深空探测工程,如期按计划进行。

第三件:今年还是决胜小康脱贫之年,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是整个中国的全面小康。

一起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中国的2020加油、鼓掌。

再次感谢二位老师和我们进行的精彩对话。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