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安徽晶宫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海泉: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

时间:2021-02-04来源:互联网 作者:编辑 点击:
安徽晶宫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海泉 2020年12月21日,晶宫集团位于合肥滨湖新区的总部大楼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中。一年前的这天,安徽晶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泉带领着2

安徽晶宫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海泉

2020年12月21日,晶宫集团位于合肥滨湖新区的总部大楼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中。一年前的这天,安徽晶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泉带领着20岁的晶宫集团离开皖北小城太和县,将集团总部迁至合肥,“立足安徽、走向全国”的战略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区域屏障很难突破”,为了晶宫下一个20年乃至“百年晶宫”目标的实现,刘海泉选择“迁就”人才,“人才不来太和,我们就去他们愿意去的地方。”其实,对于刘海泉来说,合肥也不算陌生,27年前,他正是在合肥“误打误撞”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从木线条加工到装饰装修,从房地产开发到绿建医养,20年来,晶宫集团坚定果断地走着多元化发展之路。如今“重返”合肥,刘海泉持续加码装配式建筑。

从布局到建厂再到投产,晶宫绿建只用了短短2年时间。在他看来,绿色装配式建筑将地产开发、装配式建材和建筑施工有机结合,“这些环节恰恰是晶宫的优势所在,也是集团转型发展的最佳机遇期。”

刘海泉对装配式建筑寄予厚望,他希望这是晶宫走向全国的一个全新出发。

“在太和,我们好像是个很大的企业,产业布局完善,仿佛是棵参天大树,但如果到合肥、到北京,我们就是棵小草。”刘海泉深知当企业选择迈出太和的时候,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必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听党话、跟党走”,晶宫集团成立了阜阳市第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党委,他始终坚持以党建促发展,努力发展企业的同时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

入局装配式建筑一个横卧在半空轨道上的“小鱼雷”正沿着轨道驶向一个形似漏斗的大容器,“小鱼雷”在容器上做了个空翻,把身体内的混凝土倒入容器,容器又将混凝土均匀布入模具中,经过自动浇筑、养护、脱模,混凝土神奇地变成了一块“大积木”……走在安徽晶宫绿建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开阔的厂房中隔上好一段距离才能看到几个工人,他们一边操控设备开关,一边检查“大积木”是否平整,当前乃至未来,越来越多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将从这里走向市场。“搭积木”,经常被人用来形容装配式建筑,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在技术的赋能下,装配式建筑有效排除了传统建筑电梯井筒垂直度易偏差、墙壁易空鼓、窗户易漏水等小毛病。”刘海泉介绍道,装配式建筑施工是在专业的工厂批量生产部件,将生产好的部件运输到项目现场进行拼装组建,可实现外墙面砖、石材、窗框、保温材料的一体化预制,大幅减少施工现场浇筑量,节省现场施工工序。

“预制构件的每一根钢筋、每一块预制板都是严格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生产的。”刘海泉表示,装配式建筑构配件是工厂化预制生产,已经超出了传统建筑行业的范畴。“建筑施工方必须从预制构件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供应环节就开始跟踪,对接生产计划,实施质量监控和构件验收。”

除了房屋本身质量得到提升,装配式建筑也是绿色建筑重要的评价指标。

住建部数据显示,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可缩短施工周期25~30,节水约50,减低砌筑抹灰砂浆约60,节约木材约80,降低施工能耗约20,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并显著降低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

对于晶宫集团来说,20多年传统建筑行业和房地产开发的经验让其具备了进军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先天优势。

刘海泉认为,历经20年发展,晶宫集团的房地产开发板块已经非常成熟,但也无法支撑整个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建筑施工又是一个比较粗放的产业,与行业头部的大建筑企业相比,可竞争的空间很小。

“装配式建筑属于绿色环保产业,所以我们为这个版块取名‘绿建’。”在刘海泉看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快车道”,装配式建筑无疑将成为新的朝阳产业。

传统建筑在施工现场不可避免会导致大量扬尘、建筑垃圾和施工污水,还要受制于气候影响,“高温不能作业、低温质量没法保证、雨雪天气安全风险又高”。刘海泉认为,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取代传统的建筑,因为它解决了环保、人工、质量标准化、工期受限等可能存在的问题,基本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

刘海泉还发现,现在的建筑工地上五六十岁的工人居多,他判断在未来5—10年工地的工人会出现断层。“90后、00后是不愿意去做建筑工人的,太苦了,但在工厂里不一样,舒适的工作环境、统一的工作服和宿舍,这种感觉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借助绿色装配式建筑开辟一条新赛道。”很快,他基于经验的行业预判得到了印证。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

“国家推行、环保需求,这样的项目一定有着广阔的前景。”谋定而后动,刘海泉迅速组织力量开始布局装配式建筑领域,对晶宫内部原本从事传统建筑行业的管理团队进行“转行”培训。

2018年5月,随着成立仅14个月的晶宫绿建第一块PC构件下线,晶宫装配式环保建筑正式应用于开发项目。第二个月,阜南县淮河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就用上了这些新材料,这也成为晶宫集团第一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刘海泉关于环保建筑的梦想付诸实践。

从绿建板块搭建之初,刘海泉就决定走PC构件、PK板、钢结构、模具及预埋件的研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全产业链一体化道路。“这也是晶宫绿建能以一年一个工厂的速度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刘海泉看来,从设计模具到交付钥匙,中间所有的环节几乎不存在沟通上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成本。

谈及成本,刘海泉透露,目前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的成本差距在逐渐缩小。“一般小型项目或者装配率较低的装配式建筑成本要略高于传统建筑,如果项目体量较大或者按照模具库已有的户型方案进行设计,模具重复利用率就会高很多,成本就会降下来。”

2020年4月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角度来推进装配式建筑及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涉及企业、基地、园区、工人、项目等多个环节。

“到2020年末,全省培育10个左右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15;到2025年末,全省培育50个以上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3—5个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积的30”。看到这样的规划,刘海泉非常振奋,更坚定了他对装配式建筑板块的发展方向及加速发展的信心。

2020年12月22日,阜阳康居苑项目第一栋“钢结构+PC构件+PK3叠合板”免支撑体系住宅楼顺利封顶,这是晶宫绿“建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综合服务的又一力作。

此前一个月,在安徽省住建厅公布的20家首批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中,安徽晶宫绿建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入选。

目前,晶宫集团在绿建板块已累计投入40亿元,阜阳、阜南、颍上、临泉四个产业基地的20条生产线已实现投产,规划年产能1200万平方米,2020年综合产值预计达40亿元;亳州、芜湖、合肥的工厂也已经进入布局实施阶段。

在“专”“精”上下功夫“布点爬坡”,刘海泉对绿建板块有着很高的期待,也有着重点培育的计划。装配式建筑施工是在专业的工厂批量生产部件,将生产好的部件运输到项目现场,进行拼装组建,可实现外墙面砖、石材、窗框、保温材料的一体化预制。图为晶宫绿建阜南基地得益于全产业链的规划,晶宫绿建还联合了安徽建筑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在阜阳基地组建了一支约40人的研发团队,致力于施工工艺、材料应用、质量节能等方面的课题攻关。“人才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渴求的。”刘海泉将晶宫集团总部迁往合肥,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并以合肥为新的起点,打开全国市场。对于刘海泉来说,全国布局是必然也是必须。他透露,未来计划通过两条渠道加速产业布局:一是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标的,参与到央企国企混改中,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以足够的资金和市场在最短时间内把产业覆盖到全国,并通过学习解决自身管理上的一些不足;二是争取在3—5年内进入资本市场,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通过资金优势加速发展,在行业中做大做强,“晶宫到时候了”。

无疑,绿建板块将成为晶宫集团的新起点、新重点。

“未来3—5年,我们力争将绿建板块在全国各区域重点城市布局,建设30—50个工厂,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刘海泉表示,目前绿建在整个晶宫集团的贡献占到20—30,他的小目标是在5年内能占到六七成。在2020安徽民营企业营收百强榜单中,晶宫集团位列十五名。

刘海泉深知民营企业发展的艰辛,创业之初他“顺势而为”,走多元化发展之路。而如今,刘海泉却决定要淘汰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实现集团板块的优化整合,突出专业化,实行“有限多元化”。

实际上,多元化和专业化并不矛盾。刘海泉认为,专业化是发挥多方面优势,突出主业,才能形成品牌特征,才会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有限多元化是要在区域范围内打造类似城市运营商的概念。

重点在于怎样进行有限多元化。

刘海泉表示,晶宫集团产业的方向将实现集中和集约,在擅长的优势领域做多元化和全产业链,“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专’‘精’上下功夫”。晶宫集团的七大产业有大大小小60多家公司,这让他越来越觉得管理跟不上,“它们占用了集团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集团的重点资源。”

“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八个字说出来简单,做起来却不轻松。

刘海泉坦言,每个产业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步步培育起来的,“感情上难以割舍”。同时,在培育产业的摸爬滚打中,集团还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和团队,如果产业被剥离,人才也可能流失。

但再难也要重整行囊,刘海泉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

在他的规划中,地产开发、绿色建筑、建筑施工、商业服务将成为晶宫集团未来发展的动力引擎。20年来,晶宫集团开发了约30个精品项目,可谓房地产开发的行家里手,如今的装配式建筑更是深耕后的产业进化。

“这几个板块本身是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关系。”刘海泉认为,以四大板块为主,其他产业将作为产业配套,一方面可以促进集团产业内循环、降低经营风险、开拓融资渠道、共享客户资源;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打造和推广晶宫品牌,“比如物业和商业,服务超过20多万名业主,他们的口碑对于晶宫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百年晶宫、千亿企业”,刘海泉深知,只有抓住人才、管理、信息化和制度化,晶宫集团才能行稳致远。

他解释道,“百年晶宫”是要打造可持续、可传承的企业,慢慢摆脱家族企业的模式,引入更多职业经理人和人才,把晶宫的品牌延续下去;“千亿企业”则是根据当下经济水平的一个概念数字,这个相当于大型国企的规模,足以说明晶宫在特定历史阶段是一家成功的企业。

“产业板块众多,细分行业的专业人才跟不上时,仅依靠忠诚度就让外行人管内行事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坚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有限多元化的发展规划中,专业人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产业的选择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控。“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完成的使命。”刘海泉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要建立一套开放、可传承的制度体系,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去执行落地;同时紧跟国家政策,巩固和发挥自身优势,在1—2个领域成为行业标杆和领导者。“党和国家鼓励的,就是我们要做到的”20年的创业历程,刘海泉见山开山、遇水架桥,“办法要比困难多,逃不掉、躲不过,就迎难而上”。装配式建筑解决了环保、人工、质量标准化、工期受限等可能存在的问题,基本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图为晶宫绿建阜阳基地的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从不得已创业到主动跨界,我最大的体会是要量力而行。”刘海泉坦言,市场很大,赚钱机会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去做。他决策的依据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内是晶宫自身是否适合,外是国家宏观政策是否支持。在他看来,好产业好项目很多,但不一定适合自己,要善于把自己的优势无限放大。“关键时刻,我们就开会讨论,兼听各种意见再做决策。”刘海泉认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眼光不同,所以集团重大事项从来都不能搞一言堂,而是要按照多数意见做决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晶宫集团,重大投资事项的研究讨论是先经过党委会,再经过董事会。可以说,“听党话、跟党走”是晶宫集团发展的原则,党和国家鼓励倡导的产业,一直是晶宫集团跟进和投资的重点。“听党话、跟党走”是晶宫集团发展的原则,党和国家鼓励倡导的产业,一直是晶宫集团跟进和投资的重点。刘海泉表示,晶宫集团正是在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红绿灯的指导下,开始从传统建筑向装配式建筑转型升级,向制造业转型。深耕建筑行业20年,刘海泉看到传统建筑业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房屋的质量、品质、舒适度、使用寿命等,尤其是传统建筑的高能耗和建筑工地的脏、乱、差,已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设美丽中国宏伟目标明显不符。因此,在建筑领域大力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既是建筑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力抓手,也是建筑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千年大计的内在要求。

具体到晶宫集团的发展方向,刘海泉解释道,装配式建筑作为绿色建筑重要的评价指标,无疑是更环保的建筑,加快了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晶宫集团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就是创新发展,用科技来赋能建筑。”

“这就从内部制度安排上决定了我们所有的战略方向都是紧紧跟随党和国家的政策在走。20年来,违法违规的产业从来不干,不干净的钱再多也不挣,所以我们活了下来,发展到今天。”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刘海泉对企业的非公党建工作尤为重视。

2011年9月,晶宫集团成立了阜阳市第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2020年,晶宫集团又成立了当地第一家非公企业纪律检查委员会,走在了民企非公党建工作的前列。

“党员有带头作用,会让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更强。”刘海泉始终能听到基层员工的呼声和建议,并尊重大多数员工的意愿谋发展。目前,晶宫集团3000名直属员工中,有156名党员,每年还会新增6—10位,党员队伍保持着良性发展。

在刘海泉的亲力亲为下,晶宫集团的党建活动不仅形式丰富多彩,内容也扎实有效。除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以及组织生活会,每年“七一”前后,晶宫集团党委都会组织红色旅游、扶贫扶困、志愿者行动等活动。

除此之外,晶宫集团的公益事业也是从创业之初就一直坚持在做的。从晶宫小学、晶宫幼儿园等公益设施,到设立奖学金帮扶困难大学生超过500人次,晶宫集团累计社会公益捐赠已超过2.4亿元。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工地停工、房产停售、商业免租、酒店停业等造成了近3亿元损失的艰难中,仍然全员正常发放工资保障职工生活,并捐赠善款和医疗物资超过200万元。

2020年1月底,疫情暴发初期,除了捐款,晶宫集团还四处筹集防疫物资,为太和县和颍上县捐赠酒精、消毒液、医用口罩等物资。特别是集团一直定点帮扶的太和县皮条孙镇水流村,除了防疫物资,晶宫集团还送去了牛奶、方便面等生活物资,为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出一份力。

党员团队也自发组织开展了捐款献爱心活动,共汇集党员和群众的捐款50360元,晶宫集团党委对捐款情况进行了登记、上报、公示,并统一移交上级党组织。

“承担一些社会责任,量力而行”,刘海泉觉得公益已经是自己的一份责任。深耕太和县20年,在他心中,太和是自己的家乡,也是晶宫集团的家乡,晶宫在太和“挣钱”,理应在太和“花钱”,“要为家乡人民尽一份力”。

“管好自己、做好企业,不给国家和社会添麻烦,这是一个企业家最首要的职责。走出企业,在社会上勇于担当,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则是企业家可贵的品质。”刘海泉认为,企业家的责任其实很重,为自己也为他人,因为一家企业的存亡,直接影响的就是员工就业和生活问题。

在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刘海泉认为自己必须要给员工一个确定的未来。“稳就业”,晶宫集团是一个大家庭,“我不愿看到哪一个人因为集团经营问题而失业无助。”

尽管不屑谈“情怀”,但刘海泉相信大多数企业家是想实实在在做企业,成就自己、成全他人。“感谢二字可能太轻,要感恩20年来一直跟随我们共同吃过苦的老同事老朋友。”他从来没忘记过一起奋斗的这些“亲人”,是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今天。

“企业家要能认清自己,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优势,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过去的成绩可以适时地忘掉,才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新的20年,刘海泉要在自己选中的行业中努力追赶、超越,成为引领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